发布日期:2025-06-24 10:26 点击次数:142
21万步!如果你今天手机运动计步器上刷出这样的数字,会不会觉得不可思议?可在将近90年前,一群平均还不到25岁的年轻人,背着沉重的行囊,顶着呼啸的风雪,硬生生靠着两条腿,踏平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。今天,这些书本里、纪录片里高高在上的“开国将帅”几乎全部谢幕,只余三位矗立历史长河。你是否想过:在他们几乎全部谢世的时刻,留下的人,活成了什么样子?他们的故事,还会有人记得吗?
“开国将帅”,这个词最近在网上被提起的次数直线上升。不少年轻人看着名单皱眉:咦,怎么一个个都已经离我们远去了?而讨论最热的,是那唯一一位健在、还参加过长征的开国少将——张力雄。他110岁高龄,比很多网友的爷爷辈、甚至曾祖父都年长,却成了互联网热搜的主角。有人拍手称道:“国家今天的和平安稳就是他和战友们用命换来的!”也有人冷静发问:“这些过去的荣光,放在当下还有什么意义?”这两种观点在社交平台你来我往,谁都说得头头是道。不过,说到底,张力雄这位老兵、长征唯一在世的见证人,他到底有啥传奇?他的故事有多少能让现在的我们感同身受?别急,惊喜还在后头。
要说张力雄的传奇人生,还真得从他年轻说起:21岁正是人家谈恋爱、追姑娘的年纪,他却已经历过生死考验,见过毛主席,顶着枪林弹雨闯过了数不清的战场。当时的中国,整个东亚像个被点燃的火药桶,红军需要的不是“象牙塔读书人”,而是能拼命、肯舍命的狠角色。张力雄便是那批人中的佼佼者。老百姓当时对红军的印象,一句话说完:“能吃苦,有种!”有人说,长征就是无数“张力雄”们,一步一步用自己的命,踩出了中国的希望。可到了后来的几十年,很多年轻一代说,这些故事太远、太苦、离我们太远了。现在的和平年代,还有谁会饿得啃皮带、喝雪水?可只要听过张力雄回忆那段历史的人,或多或少都懂了一个道理:幸福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。
时间往前推九十年,那时的中国真可以用“风雨飘摇”来形容。表面上红军完成了长征结束了“围剿”,大家以为大难已过,可谁也没想到接踵而来的,是更大的考验。不仅饥寒交迫,身边不断有战友倒下;外部是国民党军队如影随形的追杀,内部也是各种流言、暗斗。想想现在年轻人最怕的,不过是挤地铁挤公交;而当年,张力雄他们怕的,是下一顿还能不能活着吃上。可是就算生死一线间,也不是所有人都相信红军能成功。怀疑、动摇、背弃的声音一直没停过。就拿普通战士的家属来说:有的远在家乡,只能收到只言片语的消息,有的等来的却是噩耗。有人冷眼看待,说“这帮人也许最后捱不过去”;有人咬牙坚持,要和红军共生死。历史就是在这样的胶着和苦难中,锤炼出最有韧性的骨头,也留下了最深的苦难记忆。
看似要过去的风暴,其实还远没结束。难以想象的是,这个不到二十出头的年轻人,一路从江西大山扛到延安雪原,不仅没倒下,还多次在关键关头挺身而出。1934年,白云山一役,是张力雄首次临危受命,带着一群“半新兵”死守阵地,面对的是几千全副武装的对手。信息再不发达,也挡不住“战场英雄”的消息传开,张力雄的临场决断成了部队的生死线。最戏剧性的是,早年在苏区,他竟然被毛主席点名表扬——别说普通士兵,就是团长级别的人物都难得遇上。这一波反转从某种意义上提前“盖章认证”了他的未来道路。谁能想到长征之后,他又出现在抗日战场、解放战役一线,和同龄人皮定中一道中原突围、淮海决战,几十年如一日,把命运锁在国家安危上。
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日子,大家以为终于可以过“太平日子”了,社会百废待兴,那些曾经的枪林弹雨好像成了过去式。可没想到,好景不长,国家内部矛盾暴发,“特殊历史阶段”让无数功勋战将卷进了风暴。张力雄也没能例外。尽管他经历了授勋、提拔,一度成为第十三军政委,坐镇云南边疆,守护国门,但他和很多老战士一样,还是被“批评”过、受过误解。更现实的是,随着年月流逝,一份又一份讣告传来,昔日并肩作战的兄弟们逐渐凋零。社交网络上流传着“开国将帅最后三人”的名单,不少网友感慨,老英雄的故事快变成绝版。可另一边,也有人嘀咕:这些过去的恩怨,是不是有点“老黄历”,在新时代只能拿来缅怀,没啥现实意义了?你怎么看?
说实话,不少人喜欢讲老一辈的功劳,说下一代要感恩、要传承,你不觉得这个说法听起来也有点审美疲劳吗?“这种怀旧情怀,其实就是想问一句:只会怀念英勇,不如学会如何生活、如何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。老英雄们拼完命,我们则更该去拼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,不是吗?
有人说,讲老兵,就是为了让每个人都“感恩”、都要“传承”。可还有人反驳:难道现在的幸福只能靠回忆过去的苦难来衬托?你支持哪一种观点?“过去的流血牺牲”对今天的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——是责任、是压力、还是仅仅一段历史回忆?别光点赞,来说说你的看法吧!
Powered by 168极速赛车免费计划软件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